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化史的國家,從古至今,名垂青史的人物有很多,他們都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奉獻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那么小朋友們知道載人飛船嗎,想更加了解它嗎?今天小編帶來了一幅有關世界航天節(jié)手抄報,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和小編一起繪制一下。
世界航天節(jié)手抄報怎么畫步驟
1、首先在手抄報畫面頂部寫出“世界航天節(jié)”的標題文字,并在手抄報畫面左側(cè)畫出地球、云朵圖案,再畫出手抄報畫面左下角的宇航員圖案。
2、接著畫出手抄報畫面右下角的月球圖案,并在手抄報畫面左上角畫出星球圖案修飾畫面,再畫出手抄報畫面右上角的星星圖案修飾畫面整體效果。
3、再用波浪線畫出手抄報畫面中間的不規(guī)則矩形邊框,并在邊框周圍畫出星球、飛船等圖案修飾畫面的整體效果。
4、線稿畫完之后,就可以上色了,手抄報頂部的報頭文字涂上黑色,再把修飾的圖案涂上不同的顏色,并把手抄報畫面頂部的星星等圖案涂上黃色、粉色、藍色。
5、接著把手抄報畫面左側(cè)的地球圖案涂上藍色、綠色,并把云朵等圖案涂上藍色,手抄報畫面右下角的月球涂上黃色。
6、再把手抄報畫面背景底色涂上紫色,并把修飾的星星涂上黃色,最后在手抄報畫面右側(cè)的不規(guī)則矩形邊框內(nèi)畫出格子線,這樣我們的世界航天節(jié)手抄報就繪制完成了。
世界航天節(jié)手抄報文字內(nèi)容怎么寫
一幅簡單好看的世界航天節(jié)手抄報繪制完成之后,同學們不要忘記在手抄報的空白格子線上寫上和神舟十四相關的文字,小編在這里整理了一些和主題相關的文字內(nèi)容,不知道寫什么的同學可以從下列資料中選擇合適的謄抄在手抄報上,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收藏一下。
一、節(jié)日起源
1961年4月12日,"東方1號"發(fā)射升空,蘇聯(lián)宇航員尤里·加加林首次登上宇宙飛船遨游太空,繞地球飛行一周后返回地面。加加林的壯舉實現(xiàn)了自古以來人類飛天的夢想,開啟了人類探索太空的新紀元,使人類能夠從一個新視角對宇宙及其生活的星球有了更好的了解。
2011年4月7日,在紀念人類首次太空飛行50周年之際,聯(lián)合國舉行了一個與其相關的圖片展。同時,聯(lián)大通過決議,決定將每年的4月12日定為“載人空間飛行國際日”,并強調(diào)外層空間屬于全人類,應確保外層空間的和平利用。
二、關于航天的科普知識
1、 寂靜的太空是沒有聲音的
我們都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真空是不能傳聲的,而太空就是一個接近真空的環(huán)境,所以在太空中聲音就好像不存在一樣,就算是飛船在你身邊爆炸了,那也是寂靜無聲。
2、航天員的衣服穿著舒服嗎?
宇航員的宇航服要保證在真空的環(huán)境下,能夠個宇航員提供一個正常生活的空間,所以價格是非常昂貴的。一套艙內(nèi)的宇航服一般需要20多萬的人民幣,重量為20公斤左右,一套艙外的宇航服的造價通常需要2億多的人民幣,重量也達到了120多公斤。
航天員的航天服除了在舒適性和安全性上(比如要求要是防火材料)有特殊要求以外,通常和我們在地球上穿的沒什么差別。當在失重情況下穿航天服的時候,航天員實際上就是在衣服內(nèi)漂浮,感覺不到衣服的存在。
3、聽說去太空一圈會長高?
在失重情況下,脊椎由于沒有重力的作用而變長,使得人變高了(長高1-2英寸)。
同時,當所有肌肉放松的時候,大腿會輕輕向上抬起,胳膊向前方舒展開,身體略微弓著,仿佛是在水中一般。
三、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
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是在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決策實施和不斷推進的。1986年,發(fā)展載人航天事業(yè)被明確納入“863計劃”。20世紀90年代,黨中央作出了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
自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yè)不斷取得歷史性的突破。
1999年11月20日,長征火箭托舉著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一號無人試驗飛船首次訪問太空。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fā)射與回收,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15日,搭載著航天員楊利偉的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fā)射,中國由此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005年10月12日,搭載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完成了中國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zhàn)略進入第二步的重要開局。
2013年6月11日,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號”飛船升空,與天宮一號進行了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和一次手控交會對接。3名航天員向全國青少年進行了太空授課。
2016年10月17日,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托舉下,航天員景海鵬、陳冬乘坐神舟十一號飛船順利升空。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
2021年,我國全年航天發(fā)射次數(shù)有望首次突破40次;載人航天空間站工程、“天問一號”探火、多顆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業(yè)務衛(wèi)星發(fā)射等令人期待。